找到相关内容133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乘与小乘

     声闻乘从见道开始最快数日最迟七生证解脱阿罗汉,便“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  不受后有”,从此但高揖世间,跟世间说拜拜了。而菩萨行者从初发心时便以上成佛道下  化众生为目标,而不是急求于短期内出离世间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02763537.html
  • 《法华经》禅思想之研究

    三节 小乘佛教的禅观 123  一. 自求解脱 125  二. 偏证我空 126  三. 梵行已立 127  第四节 大乘佛教的禅观 128  一. 般若相应 129  二. 清净平等 ...

    简秀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2563672.html
  • 《回诤论》的内容及其语言概念之探讨

    ,在第54偈:  或者,若善的诸事物其本体,也不依靠任何事物而生起的话,则  宗教性修行(梵行)的生活,便是不可得的吧!  在第55偈:  由于道德与非道德尽失,而世间的惯行也不可得。因为,不持有  ...

    满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4563792.html
  • 禅的探索

    照时空,虽然外道如粟,各说纷纭,几乎使整个印度的梵行学者,处于无所适存的境地;但大雄世尊却能于中清净冷静,以无上的智慧,觉悟究竟,展现出新的发明,活的创意;不仅饶益个己,更能广布功德,圆成了完美的佛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4364005.html
  • 从古印度佛教与耆那教之苦行观论圣俗关系之演进(下)

    ,唯证者乃能知之,非一般语言所能表达,亦非常人心境所能思惟,即使想尽办法说出,一来,不是一般人所能领悟,无助于梵行的修持、烦恼的消除、觉悟的完成、智慧的观察;二来,若指实“身命为一”,将陷于常论;...

    心毓、心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0964093.html
  • 从近代上海佛教的复兴看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影响

    楞严经)等。民本电台,一九四七年由道根播讲(法华经)等。公建电台,一九四八年由大悲、清定、黄涵之、胡厚甫轮流播讲佛学。大中华电台,一九三六年由李仁生、梵行分别播讲《金刚经》、(心经》等。市昔电台,...

    傅 教 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1264096.html
  • 大方广佛华严经解题

    即三味之文。忉利天宫会,即须弥山顶,帝释宫中妙胜殿上说法,依前会之信从而起行,明入十住之正位,故云十住会。法慧菩萨因得如来加被力,入菩萨无量方便三味,有升须弥顶、菩萨云集说偈、十住、梵行、初发心菩萨、...

    今津洪岳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2864170.html
  •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(1)

    金刚三藏天资秀异。气禀冲和。识洞四生。心依六度。爰自西域杖锡东来。以梵行周身慈心济物。觉花外照。智炬内明。汲引群迷。证通圆寂。密传法印。隐示涅槃。衣钵空存。音徽长往。教能垂后。礼有饰终。宜旌美名俾协荣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5764309.html
  •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(2)

    之志。谨附中使吴休悦。奉表陈谢以闻。沙门不空诚欢诚悚谨言  大历八年十月十八日特进试鸿胪卿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上表  宝应元圣文武皇帝批  三藏梵行精深圣真加护。经行转读福德无边。敬以藏经置于香刹。...使李宪诚奉表陈谢以闻。沙门惠晓诚欢诚喜谨言  大历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 五台山修功德使西明寺沙门惠晓上表  宝应元圣文武皇帝批  师服勤梵行。久在清凉。业广戒圆。志精功备。偕申斋洁。崇福家邦也。所谢知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5864310.html
  • 佛教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

    者,说心解脱。如是比丘,心解脱者,若欲自证,则能自证。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。如观无常、苦、空、非我,亦复如是。”   这一段主要论述了佛教对人生态度的基本看法。既然...

    业露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1564420.html